莫迪强推印地语遭失败,还有100多种语言在使用,印度缺个秦始皇
莫迪总理上台后,有一项心头大事就是推广印地语。在他看来,印度这么大个国家,十几亿人口,如果人人都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那该多方便,国家也能拧成一股绳,经济自然发展更好。为此,政府没少下功夫,比如公务员晋升要考印地语,官方文件尽量用印地语,还在教育系统上大力倾斜。但十几年下来,效果如何呢?说句实话,成效甚微。这背后,暴露的是印度这个国家一个非常根本的难题:它至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统一的语言文字。
提起印度,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觉得,它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应该挺普及吧?印度人在国际IT行业也很吃香,英语能力似乎很强。这其实是个不小的误解。对于印度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英语依然是个“外来的玩意”,门槛挺高。真正能熟练使用英语的,主要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毕竟是少数。印度十四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工作、交流主要依靠的还是他们世世代代使用的本地语言。
展开剩余77%问题就出在这里。印度从来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统一民族国家,它在历史上更像是一个地理概念——“南亚次大陆”。直到英国殖民者来了,为了管理便利,才把这片土地上诸多语言文化各异的王国强行捏合成了一个政治实体。因此,印度的底色就是极其多元,甚至是“散装”的。全国被划分为几十个邦和中央直辖区,各地不仅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千差万别,更存在着令人咋舌的语言多样性。
官方承认的语言就有22种之多,如果再算上方言土语,则超过100种。你想想,北方人讲印地语,南方泰米尔纳德邦人讲泰米尔语,西边古吉拉特人讲古吉拉特语,东边孟加拉邦人讲孟加拉语……很多语言分属完全不同的语系,相互之间根本听不懂。这比中国各地区方言之间的差异要大得多,可以说近乎是不同国家的语言。
语言的分裂带来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困扰。最基本的就是,印度不同邦之间的人,交流起来非常困难。一个来自南方泰米尔纳德邦的商人和一个来自北方哈里亚纳邦的商人谈生意,如果各自只会讲本邦主要语言,那就得靠翻译,要么就都转去用英语,这就限制了很多普通人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政府想要向全国推行某项政策,文件往往需要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版本。比如最重要的公务员考试,就得使用几十种语言的试卷,这其中的行政成本、沟通成本大得惊人。法庭上也经常需要请翻译,大大降低了司法效率。连从北到南跑长途运输的卡车司机,都可能因为看不懂不同邦语言的路标或者税费通知而犯难。
莫迪推动印地语的初衷是好的,就是想打破这种语言壁垒,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但实践起来却引发了强烈的反弹,尤其是在那些印地语并非主流甚至地位受到威胁的地区,特别是印度南部。比如南方泰米尔纳德邦,就发生过大规模抗议甚至烧毁印地语教材的事件。当地民众和精英阶层强烈反对强制推广印地语,认为这是一种“语言帝国主义”,是在剥夺他们的文化认同。他们更倾向于继续使用英语作为全国性的沟通桥梁,或者坚守自己的母语。这种根深蒂固的语言情感和地域认同,成为莫迪统一语言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山。
更深层次看,语言的混乱也映射并加剧了印度内部的“散装”格局。各个邦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相当的自主性,各自为政的现象很普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各邦的税收标准都不一样,商品跨邦流动经常面临不同的税费壁垒,这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这与语言障碍是相互作用的:语言不通阻碍了信息和人员的充分流动,而经济的分割又使得学习“统一语言”的动力不足。
所以,有人说印度缺一位像秦始皇那样的人物。当然不是指专制手段,而是指能够像“书同文”那样,通过建立一种真正通用、普及的语言文字,来作为国家整合和文化融合最基础的纽带。莫迪的努力在试图做这件事,但却在印度这块复杂无比的土地上步履维艰。推广一种语言远比想象中困难,它触碰的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根基和地方认同。
印度独特的语言版图,既是其多元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成为其作为统一国家崛起的重大障碍。它像一个无形的天堑,隔开了不同地区的人民,阻碍了信息的流通和经济的融合。莫迪的努力遭遇挫折,恰恰说明想要弥合这道历史形成的裂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家向心力、行政效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潜力,都在这种“各自说着不同的话”的状态下,受到持续性的掣肘。印度梦想成为一个强盛的现代国家,处理好语言这张纷繁复杂、相互交织的网,是无法回避的根本挑战。
发布于:北京市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