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3.6万亿元,创下当时的历史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增加,采矿业利润由降转升,制造业利润增长提速至18.2%,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更是高达20.3%。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升至6.46%,比2016年提高0.54个百分点。
然而,八年后的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不升反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3.44万亿元,同比下降1.8%。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因为按照常规经济发展规律,随着经济总量扩大和技术进步,企业利润理应呈现增长态势。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产业转向的影响、成本压力的持续上升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等,从而揭示我国工业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
我国经济自2017年以来经历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这是导致工业企业利润变化的首要因素。
2017年时,我国经济仍处于“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的初期阶段,传统工业部门如钢铁、煤炭等行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利润大幅回升。当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1.8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9倍。
这种增长主要源于去产能带来的供需关系改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非效率提升或创新驱动。然而,这种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随着红利逐步释放,传统行业再次面临增长瓶颈。
到2025年,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面临持续压缩。2025年1-6月数据显示,采矿业利润同比下降30.3%,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下降53.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11.5%。
这些行业在2017年曾是利润增长的主力军,但八年后却成为拖累整体工业利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成长为支柱产业。尽管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增长——2025年1-5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2%,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2.4个百分点——但其在工业总量中的占比仍不足以抵消传统行业下滑的影响。
这种“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数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025年1-6月,虽然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增长13.7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0%,汽车制造业增长3.6%,但整体工业利润仍呈下降趋势。
这表明,新兴产业的增长动能虽然强劲,但传统行业体量庞大,其利润下滑对整体数据的影响更为显著。这种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是任何经济体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我国工业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关键阶段。
产业升级还带来了投资结构的重大变化。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工业企业不得不加大在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2025年,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等行业投资显著增加。这些投资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但长期看将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此,2025年工业企业利润的下降部分反映了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必要投入,是主动调整的结果而非单纯的经营恶化。
成本因素是企业利润变化最直接的驱动力量。比较2017年和2025年的成本数据,可以清晰看到我国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持续加大。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92元,比上年减少0.2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为7.77元,比上年减少0.2元。而到了2025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升至85.54元,同比增加0.26元。这种成本上升趋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材料成本波动是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的关键变量。2017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处于低位,国内通过去产能政策有效控制了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使得原材料价格处于对企业有利的水平。
但2020年病毒爆发后,全球供应链紊乱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特别是2021-2022年间能源、金属等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虽然2023-2025年部分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但整体仍高于2017年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同比下降3.1%,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3.3%,这种“高进低出”的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另一个长期趋势。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2017年至2025年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多次上调,社保缴费基数不断提高,企业用工成本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熟练技术工人短缺问题突出,工资上涨压力更大。虽然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部分缓解了劳动力成本压力,但产业升级本身也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力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仍呈上升趋势。
综合来看,2017年至2025年间,我国工业企业面临原材料、劳动力、环保、融资等全方位成本上升压力,而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却未能同步上涨,导致利润率持续承压。2025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15%,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这种“成本高企、价格低迷”的组合是导致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
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也不容忽视。2017年时,许多行业经过去产能和兼并重组,市场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定价能力增强。但到2025年,随着新进入者增加和技术扩散,多数行业竞争再度加剧。数据显示,2023年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80%,41个工业大类中出现价格同比下降的行业占比达63.4%,表明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难以通过提价转嫁成本压力,只能压缩利润空间。
通过对比各行业表现,我们可以发现2017年至2025年间我国工业利润变动的结构性特征:传统重化工业利润占比下降,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利润占比上升;资源密集型行业波动加剧,技术密集型行业增长稳健;满足基本需求的行业利润空间压缩,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行业利润提升。这种结构性变化虽然导致整体工业利润暂时下降,但代表着产业体系向更高附加值、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贸易国,工业企业利润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经济环境和外部冲击的影响。比较2017年和2025年的国际环境,可以发现显著差异,这些差异部分解释了工业企业利润的变化。
2017年时,全球贸易体系相对稳定,WTO框架下的多边规则得到普遍遵守。但2018年后,美国大幅提高关税,虽然2025年部分关税有所下调,但高技术领域的技术封锁和出口依然严格。2025年5月,受“抢出口”支撑转弱和关税扰动影响,工业企业出口订单减少,利润同比增速从上月的+3.0%降至-9.1%。同时,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一些跨国企业推行“+1”策略,将部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等地,这对口导向型工业企业造成压力。
综合来看,与2017年相比,2025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规则重构、技术竞争加剧等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
这种外部压力与国内结构调整形成叠加效应,是导致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然而,挑战中也蕴含机遇,外部压力也倒逼我国企业加快创新和转型升级,从长期看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失速,正是为了日后的加速。
end.
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