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13位代表结局
中国共产党确切的诞辰应为1921年7月23日,而非普遍认知的7月1日。这一事实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党史研究者的深入考证后得以确认的。回顾至1938年5月,中央领导首次提出党的生日这一概念时,依据的是延安两位曾参与一大会议的同志——毛泽东主席与董必武的回忆。他们仅能回忆起一个炎热的夏日,大约是在7月。由于当时无法进行精确的考证,因此便将7月1日定为党的生日。
01、全国58名党员
中共一大召开之际,与会代表共计13位,他们代表着全国范围内的58位党员。在这58位党员中,教师占17位,学生达24位,其余职业者共有17位。这些人投身革命事业,投身于党的创建,并非出于生计所迫,亦非个人私欲,更非被逼无奈,而是自觉地承担起拯救国家和民族的伟大责任。他们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命运。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这58位党员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其中有21位英勇牺牲,16位因故脱党,8位被开除党籍,更有4人叛党。然而,在革命胜利的曙光中,有4位党员脱颖而出,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这58位党员中的绝大多数,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始终坚守着他们的信念。自那时起,中共从58位党员壮大为今天拥有9191.5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
1920年十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三人共同发起,正式成立了北京共产党的初创组织,其中李大钊担任领导职务。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一批杰出人士相继加入,该组织的成员主要来自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均为其核心骨干。
1920年秋季,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人在武昌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标志着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正式成立。在此次会议上,包惠僧被推选为该组织的书记。
1920年秋季,施存统与周佛海等同仁在日本东京携手创建了旅日共产党的初创组织,其中施存统担任了该组织的领导职务。
在1920年秋冬之交,毛泽东、何叔衡等革命先驱在长沙,以新民学会的中坚力量为基础,秘密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的尾声至1921年的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在济南成功创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1年春季,陈独秀等人士在摒弃与无政府主义者联合的“共产党”之后,于广州重新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该组织吸纳了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成员,其中陈独秀与谭平山先后担任了书记一职。
1921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革命先驱在法国巴黎,携手创建了由留法学子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其中,张申府担任了组织的负责人一职。
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光宸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之先,全国范围内已有58位志士仁人毅然加入了党的行列。
上海一众英才,共计十四人: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邵力子、袁振英、林伯渠、沈雁冰、沈泽民、杨明斋、俞秀松、李启汉、李中。
北京十六杰: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李梅羹、张太雷、朱务善、江浩、宋介、吴雨铭、陈德荣。
武汉地区共有八位杰出人士,分别是: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郑凯卿、张国恩、赵子键与赵子俊。
长沙地区,共有6位杰出人士:毛泽东、何叔衡、陈子博、贺民范、彭璜、易礼容。
广州地区共有四位知名人士: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以及李季。
济南三杰: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
赴法留学五人: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
日游两人:施存统、周佛海
陈独秀、李大钊
在这58位党员中,知识分子占据了绝大多数。具体来看,有18人曾留学日本,17人毕业于北京大学,8人则来自其他知名高校,另外还有13人分别拥有中等师范或中学的学历背景。
在党的一大13位代表中,山东籍代表王尽美不幸成为离世最早的成员。他于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离世,享年27岁,这一年龄也是所有在世代表中最轻的。
在众多一大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后离世的一位。他于1987年8月5日,在北京因车祸不幸离世,享年85岁。在担任国务院参事期间,他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旅程。他对党的一大会史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回忆。
在众多代表中,董必武同志以最高寿龄闻名,于1975年4月2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九载。
在这13位代表中,王尽美,一位正值20至29岁年华的生命,不幸离世;李汉俊和邓恩铭,两位30至39岁的代表,亦相继辞世;陈潭秋,40至49岁的代表,亦然离世;而何叔衡、陈公博和周佛海,三位50至59岁的代表,亦在此期间离我们而去。李达,一位70至79岁的代表,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至于80至89岁年龄段的代表,则有毛泽东、董必武、包惠僧、刘仁静、张国焘五位,他们的离去,更是令人深感悲痛。
02、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命运
在党的一大13名代表中,命运的最后结局大致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他们始终秉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矢志不渝,无论面临何种艰难险阻,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亦或是在九死一生的困境中挣扎求生。这些人包括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李汉俊、陈潭秋等七位英勇的革命先驱。
毛泽东,湖南湘潭之人士,1893年12月26日,于韶山诞生,乃长沙党组织之要员。曾历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要职。1943年3月,荣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及中央书记处主席的双重重要职务,是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宣布的。1945年6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并一直担任此要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以及国家主席等职务。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三载。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表示:“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缔造者,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作为中国杰出的爱国者与民族英雄,他位居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中心,成为引领我国人民彻底改写自身命运和重塑国家风貌的一代卓越伟人。”
董必武,生于1886年3月初,湖北黄安(今红安)这片热土孕育了他的诞生。1911年,他毅然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武汉党组织早期的成员之一。此后,他历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央财经部部长等要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担任了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重要职务。1975年1月,他被任命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同志并肩走上天安门城楼,共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见证者。
何叔衡,生于1876年,湖南宁乡人氏,与毛泽东同志同窗于湖南第一师范,两人曾携手创立长沙俄罗斯研究会,并成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1928年6月,他远赴莫斯科,出席了中共六大。1931年11月,何叔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理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要职。1934年10月,在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之后,他奉命留守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不幸的是,1935年2月24日,在从江西向福建转移的途中,何叔衡于长汀突围战斗中英勇牺牲,享年59岁。2009年,他被追认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王尽美,1898年诞生于山东诸城,本名王瑞俊。1920年,他与邓恩铭等志士共同创立了“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半月刊。翌年,王尽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担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及中共山东地方委员会书记。他亦曾作为党的二大、四大的代表出席。尽管终日奔波劳碌,不幸染上肺结核病,但他依然带病奋斗,穿梭于济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不幸的是,他在1925年8月19日于青岛离世,年仅27岁。2009年,他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邓恩铭,广东梅州人士,1900年1月诞生于贵州荔波的沃土上,出身于水族,本名邓恩明。1920年11月,他携手王尽美等志士,共同创立了“励新学会”,并创办了《励新》半月刊。他是济南党组织早期的成员,曾担任中共一、二、五大的代表。1922年1月,他远赴莫斯科,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的首次代表大会,荣幸地得到了列宁的亲切接见。1925年2月,他领导了青岛胶济铁路工人的大罢工。1927年4月,他前往武汉,出席了党的五大。此后,他担任了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的书记。不幸的是,1928年12月,因叛徒的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身陷囹圄。1931年4月5日,在济南市的纬八路刑场上,他慷慨赴义,年仅31岁。2009年,他被追认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李汉俊,1890年诞生于湖北潜江,本名李书诗。1920年春,他投身于上海《星期评论》的编辑行列,并加入了由陈独秀发起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作为上海早期党组织的关键成员,他与陈独秀等人共同策划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而一大会议的举办地正是其兄长李书城的住所。在党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均成功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然而,不久之后,由于意见不合,他选择自行退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1926年,他加入了国民党,并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等职务。不幸的是,他在1927年12月17日被桂系军阀胡宗铎的部队残忍杀害,时年仅37岁。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陈潭秋,本名陈澄,1896年1月诞生于湖北黄冈。1920年,他与董必武等先驱共同创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并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翌年,陈潭秋创办了湖北人民通讯社,并担任社长一职。同年,他与董必武一同出席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归国后,陈潭秋先后担任中共武汉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的主要负责人。1923年2月,他发动并领导了武汉地区各工团和学生的组织,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陈潭秋曾当选为中共第五届候补中央委员,并曾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驻新疆代表等职务。不幸的是,1942年,他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并于1943年9月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秘密遭害,终年47岁。由于党中央当时尚未得知他的牺牲,1945年党的七大上,他仍被选为中央委员。2009年,他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之一。
第二种类型历经曲折,他们最终重返党的温暖怀抱,或是融入人民的洪流之中,这些人包括李达、包惠僧、刘仁静。
李达,1890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零陵,1920年8月归国,在陈独秀领导下,主编《共产党》月刊,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成员。1921年出席党的一大,在党的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局宣传主任。1922年脱离党组织,回湖南从事教育启蒙工作。后曾任上海法政大学等校系主任。1949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等职。党的八大代表,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代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文革”初期受到攻击、诬陷,1966年8月24日,在武汉被迫害致死,终年76岁。“文革”结束后,李达的冤案得到昭雪。
包惠僧,1894年,在湖北黄冈这片土地上诞生。他是武汉党组织初期的成员之一,曾担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南昌起义之后,他选择脱离了党组织。此后,他曾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担任秘书,并在国民党内政部人口局出任局长等职。后来,他携家迁至澳门定居。1949年11月,他重返故土,回到了北京。次年,即1950年,他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深造。同年12月,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的研究员和参事。1957年4月起,他正式成为国务院的参事。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刘仁静,1902年诞生于湖北应城。191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之一。在大革命失败后,他接受了托洛茨基的思想,并于1929年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1950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表示悔过。此后,他更名为刘亦宇,并长期担任人民出版社的特约编辑。1987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参事。遗憾的是,同年8月5日,他因车祸不幸去世,享年85岁。
第三种类型他们出于不纯的初衷,随革命浪潮涌入共产党阵营。然而,在个人私欲未得到满足之际,他们走上了背离党的道路,沦为令人唾弃的叛徒与汉奸。这些人包括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
陈公博,生于1892年,原籍广东南海,是广州党早期组织的成员之一。在参加党的一大之际,刘仁静曾回忆道:“陈公博携夫人一同赴上海,借此良机度过了他们的蜜月时光,他们选择入住南京路上一家豪华的旅店,举止间显得颇为阔绰……”1923年,因投靠军阀陈炯明,他被开除党籍。1925年,陈公博加入国民党。此后,他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务局局长等职务。1938年,陈公博随汪精卫背叛祖国,投靠敌人。在此期间,他曾担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院长、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军委会委员长、行政院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他逃往日本,但最终被押解回国。1946年6月8日,陈公博被处以枪决,享年54岁。
“周佛海与陈公博属于不同类型,他们并非专为参加一大而来……在会议期间,周佛海更不忘沉溺于恋爱之中,甚至引发了桃色风波。”1924年,他脱离了共产党,转投国民党,从此走上了背叛党和人民的道路。1938年,他随汪精卫投敌。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任命他为上海行动总队总指挥。然而,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他最终被捕。1946年10月,周佛海被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他在南京狱中病逝,享年51岁。
张国焘,生于1897年,江西萍乡人氏,曾是北京早期党组织的一员。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他当选为中央局成员,并历任二至六届中央委员。他曾在红军中担任总政治委员等职务。在长征途中,张国焘犯下了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错误。抵达延安后,党中央采取了救治与教育的措施,挽救了他。此后,他历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等职。1938年4月,他逃至武汉,投靠国民党特务集团,加入军统,并于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他曾试图劝说陈独秀与他一同加入国民党,反对党和人民,但被陈独秀坚决拒绝。1949年,他寓居香港,后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因病去世,享年82岁。
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