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胡适思想批判》这本书像一颗重磅炸弹,从北平的三联书店直直扔进了世界舆论的池塘。三个月不到,远渡重洋的胡适便得知了自己遭遇“围攻”的消息。这不仅让海外媒体嗅到了猛料,还瞬间勾起了大家心头那个经典老梗:曾经北大课堂上的旁听生,今日已经成新中国的领袖。当年胡适和毛泽东同框时,谁又能想到他们日后会走上两条背道而驰的路?胡适到底怎么看“学生”毛泽东的?当年那个北大考场的传说,真有隐情吗?
“毛泽东,以你那点水平,考北大正经生,差点火候。”1955年胡适甩下这么一句,不仅点燃了学术圈,更让两岸三地的茶楼酒馆热闹了好一阵。有人觉得胡适太过“飘”,毕竟一国领袖,还拿一个大学入学资格在那比划,是不是失了分寸?但另一派力挺胡适,称“规矩就是规矩”。还有一堆墙头草只在一旁等着看戏,指望能隔岸观火转一波目光流量。就像朋友圈里的“键盘侠”,谁也不想错过这场“大V互撕”。
不过,大家把期待放错地方了。毛泽东对此一句不吭,任八方风雨自来。可北大的老同学不干了,忍不住跳出来“鸣不平”,倒把毛泽东不考北大的那些缘由毫无保留地亮了出来。乍看两人算是“再无瓜葛”,可故事的暗线远没这么简单。胡适和毛泽东为何会从惺惺相惜的并肩战友,变成了隔海相视的对立面?这一出“师生反目”,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说得清。
先说胡适。出身书香门第,家底丰厚,早早就在美国求学。胡适回来时,是北大的风云人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被视作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再看彼时的毛泽东,还在湖南师范学校做着教书匠的美梦。毛泽东来到北京,进了北大图书馆做个管理员,空闲时间挤进胡适课堂旁听,两人时不时还讨论学术和时政。当时中国正像漏雨的屋子,怎么补都不够。文人们觉得,想把这房子彻底修好,得先让全屋的人都明事理。
新文化运动喊出了“白话文”的口号,胡适一马当先,成了改良教育风气的急先锋。毛泽东那时也发自内心地敬佩胡适,甚至受他影响一度准备去法国留学搞“世界级学习”。结果就在出发前夕,毛泽东临阵“掉头”,决定扎根家乡。他的这番变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胡适主张“先搞清楚中国的问题,中国自己的事要自己解决”的启发。于是,毛泽东留在湖南做起了《湘江评论》,掀起了学生运动,胡适也乐见其成,在文中称毛泽东为“新添的小兄弟”。彼时他们就像同一支球队的队友,面对“老旧思想”,齐心打破桎梏。
时间一长,齐心协力的小伙伴出现了价值观分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的风暴刮到了中国。老李大钊写了《庶民的胜利》,掀起了一阵平民觉醒的火。毛泽东逐渐靠向工农革命,对“谁来救中国”这个问题,也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而胡适呢,他始终认为“高铁要先修铁轨”,也就是认为教育和素质提升比暴力革命更重要。他觉得社会改革应该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改良,而非推倒重来。
两个人的观念水火不容,胡适是“精英治国”派,毛泽东是“底层逆袭”派,一拍即散。胡适甚至觉得,工农觉醒是冒险,革命是“胡闹”。他口头答应帮陈独秀之子出狱,转头就找了和陈家有仇的吴稚晖帮忙,显然已和“红色阵营”渐行渐远。可命运就是爱折腾人:胡适既瞧不上共产党,又不愿彻底给国民党抬轿。国府时期,他坚持“独立批评”,不肯入党,也常常公开和蒋介石“打嘴仗”。真可谓“两头不到岸,四面不是人”。
剧情到这还没完,迎来了惊天反转。1945年,抗战胜利在即,胡适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去了美国旧金山的联合国大会。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还在暗流涌动。胡适站在国民党官方立场,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大家放下武器,做个正规党派,选举见高下。”信中还举了英美民主党的例子,说这些国家都靠政见而非武力上台。
这里的反转就在于,胡适一厢情愿地想把西式“温吞水”政治复制给中国,却完全无视中国那时的天翻地覆。中国不是英美,国民党不是人家讲规则的绅士,上层利益如铁桶一般。要一群想“吃肉喝汤”的大老爷们放下武器,简直是天方夜谭。反观毛泽东这边,直接煮沸了革命的开水——你不服,那人民就自己翻锅。最后结果也很明显,国共内战大势已去,国民党灰头土脸溃败,胡适随之东奔西走。
伏笔爆发了——毛泽东“念旧情”,透过特使多次邀请胡适留在大陆。但胡适坚持信条,最终还是去了美国。还不忘在后来的公开场合反咬一口,说毛泽东永远只是“课堂上的旁听生”。昔日“并肩抗争”的同道,已变成了两个世界的代表。
国共对立大幕拉上,表面看一切风平浪静。新中国步入建设正轨,学界开始批判胡适思想。这场看似政治清算的运动,实际上是思想路线的再分家。但没过多久,意外情况不断冒头。毛泽东主张“兼听则明”,在私下场合还给胡适多处“点赞”,认为白话文改革和新文化运动胡适确有大功。他甚至派人、写信邀请胡适回国助力汉字简化和学术事业。
这时场面又微妙了。当局以诚意邀请,胡适依旧觉得难以信任。他不仅回拒了曹聚仁、周鲠生等人的好意,还在美方一轮又一轮地公开反击。以“妄人”回应记者,坚决否定过去的“友谊”。胡适变得愈发激进,努力维护自己“改良道路”的尊严。好像一个输到没底线的棋手,还时不时拍桌呛一句:你们这盘棋根本不算数!
而海峡对岸的战后国民党,早已不是胡适想象中的“正统力量”。岛内政坛斗争犬牙交错,胡适不适应,也不插手。到了晚年,他活得越来越拧巴。一直坚信“温和改良有出路”的胡适,不愿向“低头革命”服软。身在美国的他,看似平静中却藏着无限遗憾。当年的热血青春早就翻篇,剩下的只有不断自证清白。
说到底,胡适这一生走得实在别扭。他既想当理想主义的代言人,又想做现实世界的道义裁判,还想占据道德制高点。理论上说得天花乱坠,行动上一碰现实就“卡壳”。一面骂蒋介石搞一言堂,一面又死不信人民能靠自己翻身。他心里那条“只有温和改良才配叫进步”的线一刻没断过,可惜国民党从上到下,没人真听他的——说白了,不过是被高层当“文人装饰”摆着罢了。
有趣的是,他嘴上一再说共产党“不懂西方,不懂民主”,可历史却狠狠打了脸。新中国拍马奔腾,治安、教育、医疗、社会发展样样齐头并进,许多深埋地底的希望终于冒了芽。反倒是他眷恋的那一套“议会选举神话”,在现实国情下,成了空头支票、过期车票。
当然,把胡适说成“十恶不赦”,也过犹不及。白话文、教育改革,这都是实打实的贡献。“拧巴”的人,也可能怀着最柔软的情怀。只是他那点“自上而下”的优越感和疏离感,让他注定做不成“改天换地”的出头人。假如老胡今天活着,看到我们用简体字写作、用大白话议政,兴许心里还会欣慰,却又嗤之以鼻地摇头:“你们啊,毕竟还是差点火候。”可中国老百姓肯定会回一句:没事,车到山前必有路,路走对了,都能成。
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天回头看,假如中国真的照胡适那一套“慢慢改良”的路数走下去,是不是会比现在更安稳?还是像毛泽东那样,让底层发声,才是真正的变革?你会更偏向哪个方向?有没有觉得“高高在上的精英”和“咬牙闯出路的穷人”,命运是天差地别,还是殊途同归?评论区里说说你的主意,走心吐槽都欢迎!
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