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叩开非遗之门
在狮影斑斓中触摸文化根脉
上午9时,周口师范学院“文狮泥塑,双遗共生”三下乡团队抵达槐店文狮子传习所,第26代传承人李淼的工作室里,色彩斑斓的狮头道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竹篾扎制的狮架骨架到裱糊其上的细腻狮皮,再到绘制着祥云纹样的狮面,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千年技艺的智慧。“文狮子讲究‘文戏武唱’,表演时狮头轻摆、步伐舒缓,却暗含着祈福纳祥的文化深意。”李淼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团队成员近距离观看了“大狮子生小狮子”的经典表演片段——这一全国独有的表演形式,以母爱主题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文化隐喻。
在道具陈列厅,83斤重的传统狮头与12斤重的改良版形成鲜明对比。“为让初中生也能参与传承,我们优化了材质和重量。”李淼的介绍揭开了非遗进校园的创新实践:自2012年起,他在多所学校组建非遗社团,通过“每周集训+动作细化”模式培养青少年传承人,八年来已吸纳数百名学生参与,让文狮子从节庆表演走进日常教育。
展开剩余57%二、对话传承之困
在坚守与创新中破局前行
访谈中,李淼坦诚道出传承路上的三重挑战:表演团队平均年龄超55岁,年轻一代因职业选择多元鲜少问津;单头狮架制作成本超千元,常态化传承依赖个人垫付资金;疫情后表演场次从每年30场锐减至3场,文化传播陷入地域局限。
但困境中更见创新之光。团队了解到,李淼开发绘本,以视觉化叙事打破非遗认知壁垒;2024年设计的“二胎主题”表演结合政策热点,在河南省武术大赛中引发关注;计划启动的“校园开放日”将每周举办免费表演,期望扩大影响。“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要学会和年轻人对话。”李淼的坚守中透着对时代的敏锐洞察。
三、青春接力之思
非遗传承的青年应答
“当看到70岁的打击乐老师仍在为比赛奔波,我突然理解了‘传承'二字的重量。”团队成员马婉茹在感悟中写道。当天下午,带着对文狮子的思考,团队奔赴淮阳筹备泥泥狗宣传,将非遗探索的足迹延伸至更广阔的地域。
在实践总结中,成员们形成共识:非遗不仅是扎架裱皮的技艺,更是独角虎象征的公正、麒麟舞传递的祥瑞、文狮演绎的母爱等精神基因的延续。作为新时代青年,可通过文创开发、数字传播、校园孵化等路径,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锚点。
三下乡团队的非遗之旅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生存图景。当传承人用半生光阴守护狮影,当青年学子以创意点亮传承之路,非遗便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正如李淼所说:“每一次表演,都是让老祖宗的智慧和当代人打个招呼。”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无数传承者与青年的接力中焕发新生。
来源:河南非遗
投稿邮箱:zwglxck@163.com
发布于:北京市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