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20的弹舱里,终于塞满了该有的东西。
不是空空导弹,也不是过去那两枚笨重的5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而是整整八枚250公斤级的小直径精确制导炸弹。
它们被整齐地挂在两个多联悬挂发射装置上,藏在主弹舱深处,像一把收拢的刀锋,静等出击。
这不是模型,不是概念图,是真家伙。
成都三航机电在2025年南昌飞行大会的展台上就这么摆出来了,挂得明明白白,谁都能看清楚每一个卡扣、每一根导轨的位置。
这玩意儿一露面,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原来歼-20真的能这么用?
以前不觉得吗?当然觉得了。
但总觉得它是个空优机,主打一个“隐身+超音速巡航+高机动”,对面打击只是捎带手的事。
你看看早期的缩比模型,机腹弹舱里就挂两枚500公斤级的激光制导炸弹,还是半主动的那种——得靠别的平台或者自己用光电系统持续照射目标,投完就得跑,不然容易被反制。
射程也就十公里出头,跟拿手枪打靶差不多,还得凑近了才能打得准。
现在不一样了。
新挂架一次能带四枚小直径弹,两个挂架就是八枚。
重量减半,数量翻四倍——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是作战逻辑的彻底改写。
过去一次出击最多打两个地面点目标,现在一口气能清八个,城市巷战、移动车队、雷达阵地、临时指挥所……全都能覆盖。
关键是,全程保持隐身状态,不用开舱太久,也不用暴露机身轮廓。
这种能力,才叫真正的“穿透性打击”。
别小看这个变化。
美国F-35早就玩这套了,JDAM-ER、SDB-I、SDB-II轮着上,机腹弹舱塞得满满当当。
咱们这边一直没动静,不是不想搞,是配套跟不上。
小直径弹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末段修正、引信设计、结构强度……哪一块不行,整套系统都得趴窝。
更别说还得和歼-20的火控系统深度交联,数据链打通,任务规划软件更新,飞行员操作流程重构。
但现在,它出现了。
而且直接上了复合制导:惯性+北斗卫星辅助。
这意味着它能在没有外部照射的情况下自主飞向目标,路径可预设,中途还能修正。
如果需要打移动目标,比如一辆正在转移的导弹发射车,那就加装末制导头——可能是红外成像,也可能是毫米波雷达,具体型号没公开,但技术路线肯定是走通了。
250公斤级,听着不大,可现代战争早就不靠吨位压人了。
你要炸一座桥,过去得用两吨级的炸弹轰塌桥墩;现在呢?找准支点,一枚钻地型小直径弹就能让它结构性失效。
你要摧毁防空阵地,以前得派两架飞机轮番上阵;现在一架歼-20悄悄摸进去,八枚弹分批次投放,打完就走,连敌方预警雷达都没来得及反应。
这才是第五代战斗机该有的打法。
歼-20本身的设计就没打算只当个空中刺客。
它的气动布局太强了——小展弦比鸭式升力体,DSI进气道,全动鸭翼加双垂尾,整个机身用了大量钛合金整体框,表面涂了吸波材料。
这些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在高速突防时依然保持稳定控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照样完成任务。
杨伟团队当年定下的方向就很明确:既要隐身,也要机动;既要超视距空战,也要对地压制。
所以从一开始,歼-20就有侧弹舱和主弹舱。
侧弹舱挂霹雳-10,近距离格斗用,红外成像制导,离轴发射角极大,配合头盔瞄准具,看到哪就能打到哪。
主弹舱则留给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射程估计超过200公里,主动雷达末制导,发射后不管。
可光有对空武器不够。
现代战场讲究“发现即摧毁”,敌人不会乖乖等着你清完空中威胁再下来炸他们。
你得一边跟敌机缠斗,一边顺手把地面目标点了。
这就要求战斗机具备多任务并发能力。
以前做不到,是因为弹药限制太大。
5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体积大、重量沉,主弹舱只能塞两枚。
多了放不下,少了火力不足。
每次执行对面任务,都像是去超市买东西只允许拎两个袋子,再多就得排队等下一轮。
而现在,八枚小直径弹塞进去,空间利用率拉满,挂架结构紧凑,释放机构可靠,据说还支持顺序投放和齐射模式。
最关键的是,这套系统已经适配了歼-20A和歼-20S。
歼-20A是改进型,换装了WS-10C发动机,推力更大,可靠性更高,油耗更低。
虽然还没上国产涡扇-15,但WS-10C已经能让歼-20实现短时间超音速巡航了。
至于歼-20S,双座型,后座飞行员专职负责电子战、传感器管理和武器协调。
想象一下:前舱飞行员盯着空中态势,后舱直接调出地面目标清单,一键规划攻击顺序,八枚小直径弹按优先级依次投下,全程自动化程度极高。
这不是科幻片。
瑶湖机场的那个展台,展出的就是实装设备。
成都三航机电不是研究所,是军工企业,干的就是量产交付的活儿。
他们敢拿出来,说明至少已经通过定型测试,甚至可能已经在部队试用。
否则不会连挂架性能参数都标得清清楚楚:载荷分布、分离速度、电磁兼容性、振动耐受值……
这些细节没人乱写。
有人问,为什么非得内置?外挂不行吗?
行,但代价太大。
一旦外挂武器,隐身性能直接归零。
RCS(雷达反射截面积)从0.01平方米级别飙升到几甚至十几平方米,等于在天上挂了个路灯,谁都看得见。
敌方预警机、地空导弹系统、拦截机全都冲你来。
你就算飞得再快,也扛不住饱和打击。
所以必须内埋。
这也是为什么歼-20的弹舱设计那么讲究。
主弹舱长度有限,宽度受限,还得考虑开舱时的气流扰动。
每一枚弹都要精确定位,悬挂点受力均匀,抛投时不能互相碰撞。
新的多联挂架显然是经过风洞试验和实弹投放验证的,四枚弹呈阶梯排列,依次弹射,间隔毫秒级,确保安全分离。
这种技术,全球没几家掌握。
美国有,洛马和波音各自搞了自己的SDB挂架系统。
俄罗斯想搞Su-57的内置弹舱,但进度拖沓,至今没见过成熟的小直径弹配套。
欧洲那边更别提,台风战机还在用外挂吊舱凑合。
我们这次算是真正追平了差距,甚至在某些集成度上还有反超的迹象。
毕竟,北斗导航是我们的优势项。
GPS固然强大,但它毕竟是别人的系统,战时能不能用得上,谁都说不准。
而北斗是自家建的,信号加密、区域增强、短报文通信全都有。
小直径弹用北斗辅助制导,不仅定位精度高,还能抗干扰。
哪怕敌方拼命压制L波段信号,咱们也能靠星间链路维持基本导航能力。
再加上惯性制导作为备份,就算完全失去卫星信号,弹体内部的IMU(惯性测量单元)也能支撑它飞完大部分航程。
最后阶段再启动末制导头搜寻目标,命中误差大概率控制在米级以内。
这种组合拳,才是现代精确打击的核心。
别以为这只是换个炸弹那么简单。
背后是一整套作战体系的升级。
情报获取要准——天基侦察、无人机前出、电子监听都得跟上;
任务规划要快——飞行员不能手动画航线,得靠AI辅助生成最优路径;
火控解算要稳——大气参数、风速、弹道偏移全得实时计算;
数据链要通——空地之间、空空之间信息流转不能断档。
歼-20本身就是个移动节点,接入整个战场网络。
它可以接收预警机的目标指示,也能转发无人机拍摄的画面,甚至能把自身探测到的信息共享给其他单位。
当它决定投弹时,不只是按下按钮,而是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电子干扰开启,诱饵弹释放,飞行姿态微调,弹舱门开启角度精确控制……
每一个动作都在毫秒之间完成。
而这套新挂架和小直径弹的出现,意味着歼-20的任务弹性大大增强。
它不再只是一个“踹门者”,破门之后还能顺便清理房间。
过去需要F-16或歼-16这类四代半战机冒着风险去补刀的任务,现在完全可以由歼-20自己完成。
效率提升了,伤亡概率降低了。
更重要的是,战略威慑力变了。
别人知道你有一架隐身战机,会警惕;但如果知道这架隐身战机一口气能扔八枚精确制导炸弹,还会觉得你能轻易拦截吗?
尤其是当这些炸弹还能打移动目标的时候,敌方的机动部署、快速转移、分散配置都会受到极大压制。
他们不敢集结,不敢露头,连夜间行动都要掂量再三。
这就是不对称优势。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传闻说国内在研制类似GB-6或雷石系列的小直径滑翔炸弹。
但一直没见到实物,也没确认是否上舰或上机。
直到这次南昌飞行大会,一切才尘埃落定。
成都三航机电作为专业做悬挂发射装置的企业,他们的产品从来都不是实验品。
你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列装边缘或已服役的状态。
所以别怀疑它的实战意义。
也许现在的版本还不是最终形态。
未来可能会出现带折叠弹翼的型号,进一步提升滑翔距离;也可能加入人工智能目标识别,实现“人在回路”或“发射后锁定”;甚至不排除发展出钻地型、子母型、电磁脉冲型等多种战斗部变种。
但眼下这一款,已经足够改变规则。
歼-20的设计师们从没把它当成单纯的空战机器。
杨伟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做的,是让对手无论在空中还是地面,都没有安全感。”
这句话现在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它能超音速巡航,能隐身突防,能远距猎杀敌机,也能悄无声息地点掉一个个关键目标。
以前人们总说歼-20偏科,重空优轻对面;现在看来,不是不做,是时候未到。
时机一到,全部兑现。
你以为它只带了空空导弹?错。
它的肚子里面,藏着一场风暴。
八枚小直径弹,不是终点,是起点。
从此以后,歼-20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重型隐身战斗机。
不再是单一角色,而是战场主宰者之一。
它不需要喊口号,只要打开弹舱,敌人就知道——
这一局,已经没得打了。
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