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1月,邓小平终于辞去了自己最后一个政治职务——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一位伟人主动离开政治舞台,同他步入政治舞台一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家人支持他退休,为的是他能更加健康长寿;而他自己一直希望早点退下来,为的则是国家的前途、党的利益。
退休后,邓小平的生活是恬静的,虽然晚年含饴弄孙意趣超然,却时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关心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但对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决不加以掣肘。
△退休之日,邓小平与家人合影。
01
爱好读书,喜欢看小说
作为妻子,卓琳非常了解邓小平的生活习惯和爱好。邓小平爱看书,爱看马克思、列宁著作及中国历史经典书籍、中外文学名著。因此,卓琳平时很注意收集、借阅邓小平喜爱看的书籍。
据说,少年时代的邓小平就聪颖过人,书读三遍即能记住。在莫斯科学习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革命理论书籍。他早年的读书经历,给他后来的革命活动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帮助和精神安慰。
邓小平看书时不死记硬背,不读死书,而是特别着眼于运用,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思考,着眼于用书本知识正确指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他以读书为最大乐趣,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家里订了10多份报纸,他每天“雷打不动”,都要浏览一遍,家人常开玩笑说他是家里的“信息源”,是各种新消息的“发布官”。
据报道,邓小平还喜欢看小说。卓琳说,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从外地买到一套金庸小说,很喜欢读。1981年邓小平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邓小平成了目前有据可查的最早阅读金庸小说的内地人士。
自己读书,劝人读书,邓小平还指导编书。1993年,近90岁的邓小平亲自审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文稿。他很认真,一篇一篇地看,有时送稿的速度赶不上他看稿的速度。邓小平认为,这本书是从大的方面讲的,从大局考虑的,认为这是一个政治交代性的东西。他认为革命要靠“两杆子”——“枪杆子”与“笔杆子”。重视“枪杆子”的邓小平也是个“笔杆子”,他才思敏捷,作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早在战争年代,与他共事的同志形容他写东西是“倚马可待”。简洁、明快、短小,是他文风上的特点。
△邓小平全家福(1993年8月2日)。
02
有规律的生活
他的生活很有规律,严格按自订的作息安排执行。通常,邓小平每天清晨起床后,在庭院内散步半小时左右。院子外围约140米,他每天“定额”走上18圈方才“鸣金收兵”。每转一圈,就像在虔诚地完成一项十分严肃的任务。他对待散步就像对待工作一样认真,从不偷懒、不取巧、不抄近道。雨雪天不方便,他就在走廊里来回走动。有时,他还做几节自编的健身操,扩胸、伸腿、舒筋骨。这是晚年邓小平“动补”的主要方式。
早餐多安排在8点半,多是喝些豆浆,吃些油条或馒头。上午,他阅读国内外报刊新闻摘要,审阅中央办公厅送来的简报与文件。
午餐安排在12点,和家人一起用餐,一大家有十三四人分坐两桌。午餐通常是四菜一汤,其中两荤两素、一杯白酒或黄酒;他爱吃辣椒。午饭后,一般稍作休息。下午有时约牌友打桥牌。
晚餐在6点半,常常是一个汤和一碟炸花生、黄豆、杂果仁。吃饭时,他爱了解子女的一些情况,但只听不作回答。晚饭后,没有特殊情况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他一般是要看的。晚10时许,他结束一天的生活。
喝酒也可以说是邓小平的一种嗜好,他虽能喝但从不贪杯。他喜欢喝法国的葡萄酒,但更喜欢喝贵州出产的白酒、杭州的黄酒。有一次,同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团聚,他竟接连喝了六杯白酒而脸不改色。20世纪70年代初,他蒙难江西时,就喝当地最便宜的酒,有时夫妇俩自己酿米酒。在邓小平1989年退休的当天,邓朴方深知父亲的喜好,提出送一瓶好酒给父亲。后来,医护人员出于对邓小平身体健康着想,提议他不喝白酒为好,邓小平欣然接受,改喝加饭酒,进餐时喝一小杯,从不过量。
曾在邓小平家做过近两年厨师的管建平回忆说:“打心里说小平一家是过日子的人。两年里,我弄什么,他们吃什么,绝对不挑食。只是他们的口味重一点,偏爱辣,我便在做菜时多放点辣椒、辣粉就行了。”据介绍,邓小平用餐时喜欢各色各样的菜都吃一点,于是管建平特意为邓小平准备了一个小盘子,各种菜都夹上一点,戏称为“五味俱全”。回锅肉、扣肉、粉蒸肉、臭豆腐、腌胡萝卜丝,是他常吃的菜。“他家有一个习惯——不浪费,剩菜剩饭一律下顿做成烩饭、烩菜接着吃,就是炖菜剩下的汤都要留到下顿吃。”无论法定节日还是民俗节日,或者遇上谁的生日,邓家把握住一点,从不办酒席;只有在亲友、同事和部下来时,卓琳才会特地关照厨师加菜,还特地让厨师少放辣子。
曾在邓小平身边工作的保健医生傅志义说:“小平同志从不吃补品,唯一可算‘补品’的,是每天吃几丸大粒维生素。在他身边工作三年,我竟从未见他患过感冒,也很少见他吃药。”
△邓小平与聂卫平在一起打桥牌。
03
“头号烟民”,择善而从
有人说,邓小平是中国的“头号烟民”。当然,这话是从其政治地位而言的,并非说他的烟瘾最大。即便是战争时代,邓小平也难以离开香烟。在长征途中,没有烟抽,他和罗荣桓两人曾沿路找点破纸、干树叶子,用破纸包上树叶子当烟抽。在下放江西劳动的日子里,邓小平抽着烟,常陷入深深的思索,居江湖之远而忧国忧民。在恢复工作后日理万机之时,他抽着烟,沉思默想,万家忧乐在心头,以民众苦痛为怀,构思着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方针、每一项政策。吸烟在这时成了激发他灵感的源泉。
人们往往看到,在会议上,邓小平侃侃而谈,听者聚精会神。谈着谈着,他从放在桌上的“熊猫”牌烟盒中取出一支烟,叼在嘴上,“噌”地划燃火柴,点烟,深深地吸一口,烟雾在眼前飘浮,接着他又顺着先前的思路讲下去,逸兴遄飞……
不过,吸烟危害身体。为此,家人十分担心他,为他作出了种种限制性安排。1986年9月2日,他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采访时,一如往常那样掏出了香烟。记者迈克·华莱士也要了一支,可仔细一看觉得这烟不对劲:“哈哈,过滤嘴比烟还要长。”华莱士的这个发现使邓小平大为得意:“这是专门对付我的。我抽烟的坏习惯改不了啦。”
1988年3月25日至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在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于是他们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
不一会儿,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出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看过字条后会意地递给邓小平。邓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此后,邓小平在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烟。
大凡伟人,特别是革命家、政治家,往往富有一个普通人的人情世故。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领袖。他以自己真挚的情感,调理着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他的生活情趣与人格魅力似久存的佳酿,弥足浓郁,让人常饮常醉。
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