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国拿下混双金牌后球拍被踩断次日爆冷出局,22岁王楚钦面对央视镜头说了八个字,合作过的主持人直播间失语了
“换拍不是输球的理由,是我自己没打好。”
巴黎奥运会,混双夺冠的第二天,王楚钦男单爆冷输了。镜头前,22岁的他说出这句话时,眼神很平,像在陈述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
前一天,他那块用了很久的球拍,在庆祝时被人踩断了。所有人都在找理由,说换拍影响手感,说准备时间太短。主持人李艾专门发了条微博:“孩子自己检讨,但我们得客观。”
可他不接这个台阶。
输就是输了。
场馆的嘘声是在大满贯半决赛后响起的。针对他的队友,声音不算小。王楚钦走过去,对着话筒说:“大家都是中国队的运动员,请不要攻击其他运动员。”
赛后有人把视频剪出来,配了个标题叫“饭圈清道夫”。底下评论炸了,有人夸,有人骂,说他多管闲事。他大概没看这些,或者看了也不在意。队友就是队友,输赢是球场上的事,跟嘘声没关系。
一场直播里,主持人突然说起他。
“他身体里住着一个非常有逻辑的灵魂。”停了几秒,又说,“虽然没一句提到正能量,但句句都与之相关。”
弹幕开始刷屏。
有人记得他摔拍子的样子,也有人记得他拿金牌的样子。两个画面放在一起,反而显得更真实。央视那场专访里,他第一次正面聊起摔拍这件事,没绕弯子:“当时缺乏职业运动员应有的自控力。”
话说得很轻,但能感觉到他想过很多遍。
“真正的强大不仅是技术,更是情绪管理。”
从北京市队到国家队,他说过一句话:“别人能行,我也能行。”这话太普通了,普通到每个人都说过。区别在于,有些人说完就忘了,有些人说完会去做。
今年四月,北京大学体育学部的研究生录取名单里出现了他的名字。训练结束后在房间看书的样子,大概很少有人见过。奥运冠军和北大研究生,两个身份叠在一起,网友开始叫他“别人家的孩子”。
他可能只是单纯喜欢读书,或者想证明点什么。
六月,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的工厂里来了个特殊的客人。王楚钦跟工人、小朋友打球,汗湿了衣服。面对那些可能一辈子也打不了职业比赛的人,他说:“希望大家能从运动员身上学到精神层面的力量。”
工人们是什么表情,镜头没拍。也许有人觉得这话空,也许有人真的记住了。
直播带货那次,他说“买东西不看价格”,主持人脸都绿了。弹幕笑疯,说他不会说话,说他是“反套路天花板”。但仔细想想,这可能就是他本来的样子——不太懂商业话术,或者压根不想学。
采访里常提到孙颖莎。“很多时候是她带动我”,“她是绝对主力”。这种话不太容易说出口,尤其当所有人都在夸你的时候。但他说了,而且看起来没什么负担。
配合就是配合,金牌是两个人的。
有次校园演讲,八分钟视频在网上传了很久。他讲自己怎么从市队走到国家队,讲失败,讲热爱。最后说了句:“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再站起来。”
台下坐着一群中学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记住,或者在某个想放弃的时刻突然想起来。
从摔拍子的少年,到现在被叫做“国乒担当”,中间隔了多少个深夜,多少次怀疑,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没有变成另一个人,只是学会了怎么面对自己。
输球后承认自己没打好,夺冠后感谢队友,被质疑时选择解释或者不解释,该说话的时候开口。
仅此而已。
但好像也挺难的。
22岁,拿过奥运金牌,考上了北大,在该认错的时候认错,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
有人说他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这话听起来挺大的,可落到具体的人身上,其实就是一个年轻人在球场上、在镜头前、在生活里,选择了更难的那条路。
主持人说的“少年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