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装”进历史建筑
探索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可能
▼
7月12日,“生光·叠境——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在锦江区历史建筑四圣祠西街44号民居启幕。31位青年艺术家携69件作品,在百年场域的经纬之间织就时空叠境,为四圣祠片区注入艺术活力。
据悉,本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这也是四圣祠西街44号民居完成修缮后,首次以历史空间承载当代艺术,成为当代艺术与城市记忆对话的独特舞台。
1
四圣祠“变身”艺术场
历史与当下相互映照
七月的锦江,暑气蒸腾,艺术的热浪正在涌动。
展开剩余83%走进锦江区四圣祠西街44号民居,一件件艺术作品跃然眼前,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展架和作品上,让前来观展的市民多了一份明朗的心境。
据了解,此次展览以“生光”“叠境”为关键词,共分为三个板块。青年艺术家们以新锐锋芒在百年时空交错的舞台登场,开启了一场关于成长、碰撞与新生的对话。
何为“生光”?是青年艺术家以个体锋芒刺破创作边界。何为“叠境”?是百年街巷为艺术铺陈的时空舞台,在厅堂、院落、天井、老墙等视觉元素中,带来的是一种集游走、遐思、凝视、触摸等交织的多维观看体验。
历史与当下
相互映照
生光·叠境
“当代艺术作品的介入,与原有的建筑空间与环境,既是一种对话,也是一次激活。”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表示,四圣祠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建筑,承载着历史记忆,具有老成都川西文化特点。“当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进驻以后,实现了艺术与建筑的巧妙碰撞。”
现在与过去
时光交融
历史建筑
“把展览搬进了历史建筑,有一种现在与过去时光交融的感觉,这样的体验很新颖!”前来观展的市民周女士沉浸在独特的氛围中,兴奋地说。
在这里,观者穿行于历史廊道与当代创作之间,体验着一种迥异于美术馆的多维艺术旅程,时空在此刻交错叠合,历史与当下相互映照。
2
“活化”历史建筑
赋能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重要的一环。
关键要坚持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发展,努力将特色文化融入场景营造之中,推动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
“这里上演的是文化艺术与城市历史空间融合的新可能。”
据展览项目统筹王明明介绍,走红社交平台的《叠愿》《一百个人的孤独》等新锐艺术作品悉数到场,虽然近日高温天气持续,但大多数观众停留看展的时间超过30分钟,体验这一融合创新场景。
历史与现代
有机融合
文商旅体融合
在锦江区,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越来越多历史建筑以非标商业的形式涌现,衍生出新兴形态,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历史建筑保护并不意味着‘凝固’,通过合理利用,激发历史建筑新的‘生命力’是关键。”锦江区公园城市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尊重历史风貌特征的前提下,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修缮和恢复,并依托区域业态本底,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新业态,构筑新场景,释放新功能,充分彰显其综合价值。
文商旅体融合的核心在于“融”!
锦江区公园城市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统筹整合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人文资源,持续丰富拓展城市生活美学消费空间,让市民游客在街坊里巷中品味市井烟火气息!
来源丨锦江区公园城市局
发布于:北京市网上炒股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